工業設計發展歷程及工業設計生存環境
工業設計是一門古老而年輕的學科。作為人類設計活動的延續和發展,它有悠久的歷史淵源;作為一門獨立完整的現代學科,它經歷了長期的醞釀階段,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開始確立。 工業設計產生的條件是批量生產的現代化大工業和激烈的市場競爭,其設計對象是以工業化方法批量生產的產品。通過形形色色的工業產品,工業設計對現代社會的人類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并構成了一種廣泛的物質文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工業設計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它具有刺激消費的作用。工業設計致使商品與使用者之間存在一種除單純使用功能外的新關系。這種消費刺激,成了現代社會經濟運轉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從而推動了社會的前進。 研究工業設計發生和發展的歷史是一個極為復雜的課題。由于工業設計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它的變化反映著時代的物質生產和科學技術的水平,也體現了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的狀況,并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有密切關系。因此,為了說明工業設計歷史演化的特點,就必須研究工業設計發展的社會背景,并把握工業設計的真正動力與源泉。這樣做并不否認設計師工作的重要性,優秀的設計師正是將各種先決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條件,與個人的信念、天賦和技巧相結合,創造出富于個性的成功作品,從而推動工業設計的進步。 在工業設計史中,繼承和變革這兩個孿生的主題一直在以不同的形式交替出現,并不時產生激烈的交鋒。由于工業設計與傳統設計文明的淵源關系,工業革命后,傳統的設計風格被作為某種特定文化的符號,不斷影響到工業設計。手工藝設計的一些基本原則也在工業設計中得到升華。為了較全面地了解工業設計史,有必要考察工業革命前的設計及其對現代工業設計的影響。 人類設計活動的歷史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即設計的萌芽階段、手工藝設計階段和工業設計階段。設計的萌芽階段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原始人類制作石器時已有了明確的目的性和一定程度的標準化,人類的設計概念便由此萌發了。到了新石器時期,陶器的發明標志著人類開始了通過化學變化改變材料特性的創造性活動,也標志著人類手工藝設計階段的開端。而工業革命興起,人類開始用機械大批量地生產各種產品,設計活動便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工業設計階段。 工業革命后出現了機器生產、勞動分工和商業的發展,同時也促成了社會和文化的重大變化,這些對于此后的工業設計有著深刻影響。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制造商們一方面大量引進機器生產,以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另一方面又把設計作為迎合消費者趣味而得以擴大市場的重要手段。但制造商們并沒有對新的制造方式生產出來的產品進行重新思考,他們并不理解,機器實際上已經將一個全新的概念引入了設計問題。他們堅信產品的藝術性是某種可以從市場上買到,并運用到工業上去的東西,即把裝飾與設計等同起來,而不是將藝術與技術緊密結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為了滿足新興資產階級顯示其財富和社會地位的需要,許多家用產品往往借助新古典主義或折衷主義的風格來附庸風雅并提高身價,不惜損害產品的使用功能。例如在1851年倫敦“水晶宮”國際工業博覽會上,大多數展品極盡裝飾之能事而近乎夸張。這種功能與形式的分離,缺乏整體設計的狀況,從反面激發了一些思想家,如英國的拉斯金和莫里斯等對設計進行探討,從而拉開了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設計改革浪潮的序幕。莫里斯身體力行,倡導了工藝美術運動,試圖建立一種新的設計標準來拯救設計的危機,提出了“美與技術結合”的原則,主張忠實于材料,反對過分裝飾。但是,由于時代的局限,他們把設計水準的下降歸于工業化本身,鼓吹回歸到中世紀手工藝產品對于質量的尊重,這顯然是違背歷史潮流的。 19世紀末一場名為“新藝術”的設計運動在歐洲興起,設計師力圖用從自然界中抽象出來的形式代替程式化的古典裝飾。盡管他們的設計仍是形式主義的,但畢竟打破了古典的傳統,為20世紀現代工業設計的興起開辟了道路。 1900年以來,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產品不斷涌現,傳統的概念、傳統的形式無法適應新的功能要求,而新的技術和材料則為實現新功能提供了可能性。與此同時,以頌揚機器及其產品、強調幾何構圖為特征的未來主義、風格派和構成主義等現代藝術流派興起,機器美學作為一種時代風格也應運而生。在這種情況下,以柯布西埃、格羅披烏斯等人為代表的現代設計先驅開始努力探索新的設計道路,以適應現代社會對設計的要求。于是以主張功能第一、突出現代感和揚棄傳統式樣的現代設計便蓬勃發展起來,奠定了現代工業設計的基礎。1919年德國“包豪斯”成立,進一步從理論上、實踐上和教育體制上推動了工業設計的發展。 現代設計是在歐洲發展起來的,但工業設計確立其在工業界的地位卻是在美國。1929年華爾街股票市場的大崩潰和緊接而來的經濟大蕭條,在幸存的企業中產生了激烈的競爭壓力。當時的國家復興法凍結了物價,使廠家無法在價格上進行競爭,而只能在商品的外觀質量和實際使用性能上吸引消費者,因此工業設計成了企業生存的必要手段。以羅維為代表的第一代職業工業設計師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由于他們的努力,使工業設計作為一門獨立的現代學科得到了社會的廣泛承認。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工業設計的方法廣泛影響了歐洲及其它地區。無論是歐洲老牌工業技術國家,還是在前蘇聯、日本等新興工業化的國家,工業設計都受到高度重視。日本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對于設計的關注。日本的工業設計由戰后初期的模仿,發展到了目前具有自己特點的高水平,在世界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和地位。在印度、韓國等亞洲國家和地區,設計也深受重視。美國著名設計師拉瑟爾•賴特1956年應邀去臺灣講學,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臺灣的工業設計運動,從而增強了臺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工業設計在中國開始受到重視。1987年中國工業設計協會的成立,由此進一步促進了工業設計在我國的發展。 綜上所述,工業設計可大致劃分為三個發展時期。第一個時期是自18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期,這是工業設計的醞釀和探索階段。在此期間,新舊設計思想開始交鋒,設計改革運動使傳統的手工藝設計逐步向工業設計過渡,并為現代工業設計的發展探索出道路。第二個時期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這是現代工業設計形成與發展的時期。這一期間工業設計已有了系統的理論,并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傳播。第三個時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這一時期工業設計與工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緊密結合,因而取得了重大成就。與此同時,西方工業設計思潮卻極為混亂,出現了眾多的設計流派,多元化的格局也在20世紀60年代后開始形成。
<< 上一篇:設計的萌芽階段-設計概念的產生 | >> 下一篇:提高平面設計水平的20個技巧 |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