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公關可為,危機公關不可為
網絡輿論成為影響人們對事物評價的重要媒介之后,對網絡輿論的運用和認識就在不斷深化之中,有把網絡輿論視為洪水猛獸者,一旦出現負面新聞,惶惶然不可終日,想盡方法屏蔽負面消息,于是以網絡刪帖為營生的危機公關公司粉墨登場;有把網絡輿論作為展示自身形象,借助網絡推銷工作理念、達到工作效果,是為網絡公關。盡管只是“危機”兩字之別,但二者其性質和意圖截然相反,結果也可謂天壤之別,咱可以利用網絡進行公關,但千萬不要進行危機公關。
筆者何來此言此論?目下網絡上的熱炒的兩樁官司可為例證,以見筆者所言不虛,所論不假。
關于危機公關,現正成為萬夫所指、千人唾罵的網絡惡行。據中國之聲披露,一些以網絡刪貼為營生的危機公關公司目前正大行其道,按照買家的要求,他們在一些聲名顯赫的門戶網站上收買網管將負面的帖子、新聞進行屏蔽,對買家而言,達到了網絡“凈化”的目的,防止不良名聲蔓延。由于此行為使網絡這一當前民意表達主渠道產生扭曲變形,網民心寒至冰,在指責危機公關公司無良的同時,直指網絡監管缺位。是啊,這種危機公關,實際上就是利用不正當的手段將網民的意見進行選擇性傳播,其危害性就是把真相湮沒于浩淼的網絡之中,進而虛假當道、真相得不到及時傳播,其結果自然是欺騙網民感情,誤導社會輿論,影響網絡輿情的真實性。
關于網絡公關,湖南省會長沙最近干了一件開歷史先河的事情。該市政府常務會議在遴選二十名市民參與旁聽的同時,利用網絡、廣播、電視進行現場直播,引得網絡叫好聲一片。以前常說政府決策那是“肉食者謀”的事情,與小民百姓無干,這種思想在政治文明迅猛發展的今天早已沒有了立論的基礎。但是,如何實現普通民眾參政議政管道的多樣化、便利化、常態化,還需要不斷探索和研究。網絡的迅猛發展為推進開門決策提供了條件。雖然應用網絡進行政務公開已經有過一些探索和實踐,但是真正取得效果的創舉卻不多,長沙此番運用全媒體直播市政府常務會議,把老百姓過去看來很神秘的政府常務會議拿來直播,打破了官與民之間的空間限制,是決策民主、政治文明進步的體現,可見網絡在政務公開、促進政府和公眾溝通交流中起著舉足輕重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長沙市政府直播會議現場,在滿足群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的同時,實際上也是網絡公關的一次成功案例,把一個陽光政府、透明政府、民本政府的形象自然而然樹立起來。
網絡公關和危機公關,目標指向都是形象或者口碑,但由于其出發點的不同,其利用手段不同,其結果也必然大相徑庭。想利用危機公關來維護自身形象的,其形象自然也將會被真相的披露而轟然倒地。因為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籬笆,可以糊弄一時而不能糊弄一世,想把網民長久玩弄于股掌之間,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最終只能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而利用網絡公關把權力曝曬于陽光之下,收獲的將是更健康的產品,那就是政府公信力。有了政府公信力,政府執政將無往而不勝。
勸君一句話,網絡公關可為,網絡危機攻關不可為。
<< 上一篇:鄭州SEM營銷團隊給企業的百度競價教程 | >> 下一篇:常用的網絡營銷手段和如何轉化網絡營銷價值 |
-
無相關信息